极品国宝展不可错过
发布日期:2010-03-29信息来源:宁波博物馆

    “国家宝藏”来了!小时候历史教科书上所见的珍宝就要走下书本来到你的面前了。记者昨日获悉,《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将于4月1日起在宁波博物馆进行为期3个月的展览。这是我市迄今为止引进的文物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特别展览。 

    巡展最后一站

    件件都是珍宝现场配备100多名解说员

    昨日,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邹大鸣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是目前国内顶级的文物精品展览。据介绍,“自2007年起,该展览已先后在韩国、日本以及湖南、河南、福建等国内10个省市进行了展出,宁波这站是收官之作,是宁波尽力争取才得到的一个难得机会。”

    件件都是珍宝

    展览从时间序列上,分为“上古文明——新石器时代”、“先秦礼乐——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气象——秦汉六朝时期”和“盛世辉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四大部分,历史跨度8000年,汇集了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119件考古出土的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石器和甲骨器等艺术精品,均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从62万余件文物藏品中遴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珍品,也是在历次巡展中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

    现场配备100多名解说员

    展出的文物中,有许多是甬城市民从小读历史教科书时就见识过的。

    “为让宁波市民一饱眼福,博物馆对每件文物的陈列都做了精心设计,专门开辟了2200平方米的展厅,设置了多方位灯光,尽情展示文物的每一个细节,还配备了100多名解说员和志愿者。”专家介绍。

    每天限3000人参观

    票价每人30元

    为保证文物安全和参观质量,本次特展每天控制参观人数在3000人次内,特展厅内同一时段控制参观人数在200人内,而且为了安全起见,博物馆对这个特展收取一定门票费用,票价为30元/人。

    不过,为了尽可能让更多市民参观到国宝,博物馆也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措施:我市的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离休干部、7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含武警)、30年以上教龄教师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陪同未成年人参观的家长、60周岁至69周岁的老年人、在校大中专学生、教师、预约团队(20人以上现场购票)凭有效证件或相关手续按优惠票价(20元/人)购票参观。

    战国编钟:

    奏乐遨游太空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木槌敲击演奏。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由于形制不同,有角钟、钟、钮钟等,是古时宗庙祭祀和宴宾时使用的乐器。这是1957年从河南信阳出土的,为战国时期楚国编钟,一套13件,保存完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用最精密的测音仪器,对每一个钟测了音高,发现音律非常精准。1957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后又将这一乐曲装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天际,响彻太空。

    河姆渡陶猪“回家省亲”

    昨日,国家博物馆专家德永华还特意用回家“省亲”的比喻,重点介绍了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两件展出文物——陶猪和鸟形象牙圆雕。陶猪于1973年出土,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鸟形象牙圆雕于1977年出土,是中国最早的牙雕艺术品之一。

    “这两件珍品是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后首次回家省亲的,是为本次展览增添的一份特殊乡情。”专家说。

    陶猪是1973年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氏族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其中以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这件陶猪长6.7厘米,造型古朴,捏法随意,却生动神似。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纹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也充分表达了史前人类对原始艺术的一种追求。

    金缕玉衣:帝王之物

    金缕玉衣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器物,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此件玉衣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共用玉1203块、金丝约2567克,对缝严密,表面平整,是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

    四羊方尊:分量最重

    这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本次展览分量最重的一件展品。四羊方尊铸于商后期(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据介绍,尊为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其构思之巧妙,铸造技术之精湛,可谓巧夺天工。被公认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四羊方尊为1938年湖南农民在锄地时发现,但随后历经艰辛,曾被盗卖,在抗战中曾被炸为20多块,抗战后又下落不明,解放后在河南一家银行发现,经过文物专家的修复才重现于世。

    金书铁券:

    吴越王免死金牌

    金书铁券为唐(公元618~907年)时文物,浙江嵊州长乐镇钱氏后裔收藏并捐献(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其上信词用金填写,故称“金书铁券”。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钱镠金书铁券以示嘉奖。钱镠即后来吴越国的开国君王。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鎏金铜

    水月观音像 

    这尊观音像1957年从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属五代十国时文物。此造像神态宁静安详,造型优美自然。观音坐于山岩之上,头戴高冠,身佩璎珞,前方置有净水瓶。身后的圆轮边缘装饰镂空火焰纹,极富特色,他处鲜见。

    人面鱼纹彩陶盆

    该陶盆1955年自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大家从历史教科书或美术教材上都曾见过它的图片。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仰韶文化流行瓮棺葬,儿童死后多以瓮棺葬于房屋附近,此盆即为瓮棺的棺盖。

    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蜷体玉龙:

    中华第一龙

    玉龙是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

    龙是中华文明的图腾,曾是“中华第一龙”的红山C形玉龙,设计造型独特,雕琢工艺精湛,钻孔巧妙精密,是中国玉器发展第一个巅峰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红山玉器和良渚玉器交相辉映,做工精美,存量较大,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琢玉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龙体正中穿一小孔,正好在悬挂的平衡点上。整器气势恢宏,充满想象力。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