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博物馆志愿者万里行
--嘉兴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7-03-22信息来源:宁波博物馆作者:李潇洁字号:[ ]色调调节:

作为2017年首次开展的宁波博物馆“志愿者万里行”活动,3月16日,农历二月十九,草长莺飞的欢喜时节,宁波博物馆志愿者一行约三十人前往嘉兴博物馆学习参观。

嘉兴博物馆位于嘉兴市南湖新区海盐塘路,建筑造型为船形,寓意历史航船从过去驶向未来。“禾源•嘉兴史前文物展”以马家浜遗址的发现作为嘉兴文化的源头,系统地展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序列,“沃土嘉禾”详细地记录了嘉兴从吴越时期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各时代的发展变化过程,尤以崧泽时期的人首陶瓶、明代素三彩瓷船以及历代名人书画为代表的文物充分反映了嘉兴远古文明的辉煌。
      嘉兴博物馆顾丽娟馆长和陈圣卉主任带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十余人,非常隆重地接待了来自宁波博物馆的同行们。由于比预定的时间早到,馆方将原定在最后进行的体验“软陶制作”环节提了上来。在嘉兴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指导下,大家饶有兴致地学习制作可爱的软陶小章鱼挂件。

进入志愿者工作交流环节。嘉兴博物馆公共服务部陈主任介绍了嘉博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与志愿者招募及培训考核等具体工作。嘉兴博物馆志愿者主要来自于嘉兴市义工组织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主要承担软陶、泥塑制作体验活动的指导及馆内展览的义务讲解任务。宁波博物馆李潇洁也向嘉博的同行介绍了宁波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总体情况,并对宁波博物馆志愿者特色项目“宁波历史文化宣讲团”进行了特别详细的介绍宁波博物馆志愿者陈慧晶、徐慧心、杨雪琴先后代表文书组、讲解组、服务组,结合自身实践及服务体会发言,互相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气氛热烈、融洽。

之后众人在嘉兴博物馆志愿者代表的带领下参观“禾兴之源——史前时期的嘉兴”和“沃土嘉禾——历史时期的嘉兴” 两个陈列。专心历史文化研究的志愿者比较关注嘉兴历史文化与宁波历史文化的异同之处。例如,史前时期的嘉兴马家浜文化跟宁波的河姆渡文化的年代差不多,马家浜先民同样因地制宜搭建了干栏式结构的房屋以适应水乡泽国的环境,并利用湿地种植水稻,开启了通过农业获取食物的新途径,当时的人们既以稻米为食(展品中有碳化米粒),又渔猎和采集食物,饭稻羹鱼成为江南水乡传统的饮食方式;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淘器以夹砂夹蚌红褐陶为主,泥质陶多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采用手工泥条盘筑法成型,这跟河姆渡文化的夹碳制陶工艺有很大区别;虽然陶釜、陶豆、陶罐等也是那个时期先民们日常使用的代表性饮煮食器,但是作为饮煮器的腰沿釜由于具备防止羹汤沸溢的功能成为马家浜文化最具特征的器物,也是划分其不同文化类型的主要标识。再如,马家浜文化展品中有一个兽面器耳,此物双圈大眼,连以若干放射状睫毛,粗鼻上翘,张口成吼叫状,表情十分丰富,其虽为兽面,却有人的表情,神情兼具,属人格化动物形象,是一件罕见的史前陶塑珍品,它将兽面人格化崇拜的形象足足提前了一、二千年。不知咋地,见到它就会联想起镇海鱼山遗址出土的笑脸陶器耳。尽管远隔几百千米,先民们为何都喜欢在陶耳上作脸面表情装饰?这中间是否有着某种共通的心理意识或审美情趣呢?“禾兴之源”还分别设有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专题陈列,其中不乏有造型优美的黑陶鬶、形状及功能引人深究的玉锥形器等精品,使人频频驻步留观并拍摄。

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还了解到嘉兴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及特色。嘉兴辉煌的历史业绩是建立在水土治理及稻作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基础上的。勤劳智慧的嘉兴人民,修筑海塘,疏排涝积,使低洼恶秽之地变成肥沃良田,嘉兴成为中国古代稻作农业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国家的财赋重地。宋元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多种经营的开展,尤以蚕丝棉纺业为著的各业兴起,专业市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了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嘉兴不仅保持了经济增长的活力,而且发展出清新雅致、绚丽多姿的水乡文化,也不间断地延续、演绎出嘉兴“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的美誉。笔者在一名为“金鱼池”的陈列前看到,据宋政和年间(1111——1117)毛滂《月波楼重修记》称,月波楼下有金鱼池,唐代嘉兴刺史丁廷赞已在此养金鲫鱼。从文献看,这里还是金鱼最早的培养地呢!尤须一提的是,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通过所在地,嘉兴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宁波博物馆志愿者本次万里行活动特别重要的收获是新老志愿者们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面对文物的直接鉴赏力,增添了学习探讨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相信每一次深入博物馆的游学都会使志愿者大家庭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拓宽知识、充实内心。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