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著名建筑师点评宁波博物馆 |
|||||||||||
|
|||||||||||
2008年4月26日下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副院长崔恺;建筑部设计师前司长、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现代集团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工傅海聪,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Peter· Tagiuri,奥地利著名建筑师Rainer·Pirker等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师考察正在建设中的宁波博物馆,并高度评价宁波博物馆的建筑特色和价值。 各位专家在听取了宁波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董贻安先生、宁波博物馆代建单位——鄞州区城投公司副总经理胡军先生对建筑的详细介绍后,发表了各自见解。 中国博物馆建筑在经历了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利用古建筑建设博物馆和以上海博物馆为代表的具象现代建筑两个阶段后,21世纪中国博物馆建筑的需要从更广角的视野进行审视。 首先,博物馆作为收藏人类记忆的殿堂,应是具有强烈文化符号,体现文化特征的公共建筑。而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强调了人的参与性,其方案是博物馆专家和建筑界专家非常罕见的统一。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建筑师、施工单位密切配合,特别是建设方全程参与,这在当前中国建筑界中是万分难得。 其次,宁波博物馆建筑感动人的地方是它的外墙材料,不仅仅重在表现,很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而且继承发扬了民间智慧,将实用性、功能性,将功能、结构、艺术融为一体,与周边环境形成对比性高度和谐,使人深刻牢记了宁波地域文化传统。需要如此大量工匠进行手工操作而非纯机械式施工的建筑,在西方是难以实现的。 再次,宁波博物馆建筑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特征,在处理空间、材料、构架之间的关系上,几乎接近完美。仰视这座建筑,会觉得它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宇宙,浑然一体,包括屋顶的砖块,屋顶也如墙一样,作为一个立面进行展示。一个优秀建筑的形体、空间、文化传承、路径、公众参与都能在宁波博物馆建筑中得以体现,这就是这个建筑作品的伟大。宁波博物馆创新的设计理念为中国建筑开拓了新思路,提出了新想法,极有可能成为2008年最受关注的中国建筑之一。
|
|||||||||||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