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展”明开展 本报今出品“宝贝档案” |
|||||||||||
|
|||||||||||
来 一起穿越八千年 原始社会先民择水而居,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勤劳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开始打磨石头、烧制陶器、加工玉器;当中华文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钟鸣鼎食,青铜器、玉器是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礼乐制度走到战国时便出现礼崩乐坏的“越礼”之举、奢侈之风;后来,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经过两汉,再至三国、魏晋南北朝,秦俑、汉玉、青瓷……见证中国历史的大气磅礴、惊心动魄;隋唐时进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力强盛,中西融合,流金岁月,辉煌耀眼,瓷器、金银器、壁画雕塑……无不登峰造极、精美绝伦。 明天,“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将在宁波博物馆开展。今天,本报对本次“国宝展”的各重点宝贝做简单介绍,希望从四羊方尊,人面鱼纹彩陶盆、金缕玉衣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能够带着你一起穿越八千年历史。□记者 吴旭涛 上古文明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1.陶猪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2. 鸟形象牙圆雕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3.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仰韶文化流行瓮棺葬,儿童死后多以瓮棺葬于房屋附近,此盆即为瓮棺的棺盖。 细泥红陶,敞口卷唇,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圆形,额涂黑色,头顶饰尖状角形物,嘴旁、耳旁各有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两条大鱼游戏于人面之间。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4. 鱼鸟纹彩陶壶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5. 蜷体玉龙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 高26.5厘米、最宽26厘米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墨绿色,岫岩软玉,身体卷曲如“C”字,短龙首,吻部前伸上噘,鼻端截平,双圆鼻孔,梭形目,长鬣扁薄,弯曲上卷,呈腾飞状。龙体正中穿一小孔,正好在悬挂的平衡点上。整器气势恢宏,充满想象力。 龙是中华文明的图腾,曾是“中华第一龙”的红山C形玉龙,设计造型独特,雕琢工艺精湛,钻孔巧妙精密,是中国玉器发展第一个巅峰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红山玉器和良渚玉器交相辉映,做工精美,存量较大,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琢玉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秦汉气象 秦汉六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1年) 1. 阳陵错金铜虎符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高3.4厘米、长8.9厘米 传山东临城出土 符是传达命令或调遣兵员的凭证。用青铜铸成卧虎状,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分存两方,使用时两半相合,称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战国秦汉时期,兵符呈虎形,世称虎符。阳陵虎符左右两侧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系秦始皇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因年代久远,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 根据新近出土的湖南龙山里耶秦简,阳陵为秦代洞庭郡(史籍无载)下的属县,其地在今天湖南的西北部一带。 2. 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长182厘米、肩宽49厘米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 《西京杂志》记载,汉代,这种玉匣就是金缕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此件玉衣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共用玉1203块、金丝约2567克,对缝严密,表面平整,是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玉衣约出现于西汉文景时期,汉代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有着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 ●温馨提示 “国宝展”票价30元 这些人观展有优惠 一、全票价30元。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离休干部、7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含武警)、30年以上教龄教师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二、陪同未成年人参观的家长、60-69周岁的老年人、在校大中专学生、教师、预约团队(20人以上现场购票)凭有效证件或相关手续按优惠票价(20元/人)购票参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1. “沚瞂其来”全甲刻辞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武丁时期 2. 四羊方尊 商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高58.6厘米、口边长52.4厘米 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 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方口,长颈,折肩,浅腹,高圈足,四隅及每面中分线设有棱脊。肩饰高浮雕的龙纹,龙首圆雕突出,龙体蜿蜒。尊腹由四头大卷角羊合成,羊首耸于器肩四角,羊腿附于圈足上。通体饰蕉叶纹、兽面纹、长冠凤纹、龙纹等等。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其构思之巧妙,铸造技术之精湛,可谓巧夺天工。被公认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3. 突目铜面具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4. 虢季子白盘 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 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口宽86.5厘米、重240千克 传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 盥洗器。此盘形制奇特,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征伐猃狁,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以此为荣,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整器端庄厚重,气势雄伟,被誉为我国西周的三大青铜器之一。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1. 三彩天王俑 唐(公元618~907年) 2. 金书铁券 唐(公元618~907年) 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 浙江嵊州长乐镇钱氏后裔收藏并捐献 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是历史上封建帝王颁赐给臣子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信物和凭证,其上信词用金填写,故称“金书铁券”。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钱镠金书铁券以示嘉奖。钱镠即后来吴越国的开国君王。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3. 鎏金铜水月观音像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 高53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此造像神态宁静安详,造型优美自然。观音坐于山岩之上,头戴高冠,身佩璎珞,前方置有净水瓶。身后的圆轮状大背光,边缘装饰镂空火焰纹,极富特色,他处鲜见。 |
|||||||||||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