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宁波博物馆,观稀世“国宝” |
|||||||||||
|
|||||||||||
4月起,国家博物馆82件文物在此展出 宁波与台州是相邻的姐妹城市之一,从台州坐小车走甬台高速公路,两小时可直达。 4月1日起至6月30日,宁波博物馆举行“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共有82件(套)稀世出土文物向公众开放。 3月30日,是本次展览的开幕式。中午,记者受邀随同台州市文广新局数名工作人员,前去“探班”—— 不用挂牌,光看这建筑物就叹服 下午2时,我们进入宁波市区。一幢幢高楼大厦从车窗口晃过。 穿越着城市丛林,我们来到鄞州区中心地带,远见一个空旷的广场,一座灰褐色的“庞然大物”跃入眼帘。这座横卧在地面上的主体建筑全部由灰砖砌成,如此巨大的“石屋”,几何形的顶部立面,有如从不同角度斜拉出的金字塔,呈现了厚重的力量和雄壮的诗意。 “到了宁波,不用看挂的单位牌子,光看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就知道来到了博物馆。”随行的台州市文物处处长任志强感叹道。 该馆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展示宁波历史、艺术、民俗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建筑外型突出地域“山”、“水”、“海洋”特征,平面是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 场馆北部为一片水域,整体建筑仿佛一艘刚从水中上岸的大船。其独特之处是建筑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爿墙”使用了上百万块宁波城市拆迁回收的历代旧砖瓦,据说由50名工匠手工砌筑,使得博物馆一建成,就凝聚了百年历史,建筑本身就成了历史展品。而使用“竹条模板混凝土”外墙,竹的纹理,更突显了江南人文自然、乡土风格,这比使用大理石、外墙漆更加自然、节约、环保。 千年古船,乃“镇馆之宝” 入口主通道上,放置着一艘古船,成为该馆展出的一镇馆之宝。 这艘南宋古沉船,出土于宁波和义路。历经千年沧桑,见证着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现代宁波文博事业的荣耀,这艘古老的沉船驶完了它最后的航程,永久地停泊在了宁波博物馆。 从该船的结构和规模来看,这是一艘可航行于港内和近海的小型交通运输船。同时,结合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文物情况,推断此船当为南宋沉船。沉船出土时已残破,仅中部保存较完整,船体残长约9.2米,最宽处约2.8米,深约1.2米,船板厚约5厘米,保留有9个船舱,舱与舱之间有流水孔相通,隔舱板底部还有对船体起加固作用的抱梁肋骨。由于长期深埋于地下,船体里含有大量水分,木质含水率高达百分之三百,出土后不久船板即出现霉变、青苔滋生和木质收缩变形等情况。 这艘古船作为一座城市历史的象征,记者近距离地看到它的雄姿,品味沉船的古老韵味,感悟宁波的历史,体味中华悠久而灿烂的文明。 馆内现有藏品6万余件,共设7个展厅,按主题陈列、专题陈列、特别陈列内容构建“三位一体”的展览体系。 主题陈列为:“东方神舟”——宁波历史陈列,由“远古四明”、“拓地三江”、“州城确立”、“国际港口”、“海定波宁”、“东南都会”、“开埠通商”七部分组成,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展示宁波自河姆渡文化开始7000年文明史。 件件价值连城,史上规模最大 “这是宁波市迄今为止引进文物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特别展览。”宁波博物馆李副馆长告诉记者。她是临海人,在宁波工作。她打趣道,见到了老乡,已是泪汪汪。 据介绍,展出的文物跨越了八千年历史,汇集了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80件(套)考古出土的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石器和甲骨器等艺术精品,都是在教科书上出现的宝物。 记者从开幕式见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他说,这次是目前国内顶级的文物精品展览,自2007年起至今已先后在韩国、日本以及湖南、河南、福建等国内十个省份进行了展出,宁波是最后一站。这次国家博物馆从62余万件文物藏品中遴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珍品。 件件价值如城啊,限于文字篇幅,记者只得“忍痛割爱”地向读者作介绍—— [看点一] 战国编钟 这是1957年从河南信阳出土的,为战国时期楚国编钟,一套13件,保存完整。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用最精密的测音仪器,对每一个钟测了音高,发现音律非常精准。1957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后又将这一乐曲装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天际,响彻太空。
[看点二] 河姆渡陶猪
陶猪是1973年从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氏族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其中以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这件陶猪长6.7厘米,造型古朴,捏法随意,却生动神似。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纹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也充分表达了史前人类对原始艺术的一种追求。
[看点三] 金缕玉衣
1973年,从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器物,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此件玉衣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共用玉1203块、金丝约2567克,对缝严密,表面平整,是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 [看点四]四羊方尊 这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本次展览分量最重的一件展品。 四羊方尊铸于商后期(公元前1300年~前1046),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尊为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其构思之巧妙,铸造技术之精湛,可谓巧夺天工。被公认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四羊方尊为1938年湖南农民在锄地时发现,但随后历经艰辛,曾被盗卖,在抗战中曾被炸为20多块,抗战后又下落不明,解放后在河南一家银行发现,经过文物专家的修 复才重现于世。 [看点五]金书铁券 为唐(公元618~907年)时文物。 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其上信词用金填写,故称“金书铁券”。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钱镠金书铁券以示嘉奖。钱镠即后来吴越国的开国君王。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看点六] 水月观音像 1957年从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属五代十国时文物。 此造像神态宁静安详,造型优美自然。观音坐于山岩之上,头戴高冠,身佩璎珞,前方置有净水瓶。身后的圆轮边缘装饰镂空火焰纹,极富特色,他处鲜见。 [看点七] 人面鱼纹彩陶盆 1955年自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仰韶文化流行瓮棺葬,儿童死后多以瓮棺葬于房屋附近,此盆即为瓮棺的棺盖。 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看点八]蜷体玉龙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 龙是中华文明的图腾,曾是“中华第一龙”的红山C形玉龙,设计造型独特,雕琢工艺精湛,钻孔巧妙精密,是中国玉器发展第一个巅峰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红山玉器和良渚玉器交相辉映,做工精美,存量较大,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琢玉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龙体正中穿一小孔,正好在悬挂的平衡点上。整器气势恢宏,充满想象力。 ■八大看点 |
|||||||||||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