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资讯 ->内外文摘
洛川博物馆展出一汉代茧形壶 可被用作军事侦听器
发布日期:2012-08-31信息来源:宁波博物馆字号:[ ]色调调节:

  茧形壶上的字纹符号

  洛川发现汉代茧形壶

    近日,洛川县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一件汉代茧形壶,其最大腹径近2米,如此巨大的茧形壶在陕北地区还是首次发现。

   据洛川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茧形壶出土于洛川县菩堤乡,为泥质灰陶,圆口、双唇、短颈、圜底、腹呈横向长椭圆状,通体饰细绳纹和条带纹。通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最大腹径190厘米。

    茧形壶腹部一侧留有一工匠铸的形似于小篆“豕”字纹,该符号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在汉代陶器上极少见。该符号是什么意思呢?专家介绍,之前也出现过这样的符号,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该符号为“十六六六”的陶文,在卜卦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该文物缘何称为茧形壶呢?西汉时期,丝织业发达,盛行养蚕,设计者得到了蚕茧的启发,称茧形壶;因器形又像鸭蛋状,又称鸭蛋壶。它用来贮水或盛酒,或为殉葬而制作,此外还被作为军事侦听器。在战国时期,将士们将其深埋地下,将耳朵贴于埋壶的地方,侦听远方敌军骑兵的马蹄声,以此推测敌军动向。

(来源:华商报 作者:曹静)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